深度解析高并发

2025-01-24

高并发,几乎是每个程序员都想拥有的经验。原因很简单:随着流量变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比如接口响应超时、CPU
load升高、GC频繁、死锁、大数据量存储等等,这些问题能推动我们在技术深度上不断精进。

什么是高并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某一时刻产生大量的请求,那么多少量称为大量,业界并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围。原因非常简单,不同的业务处理复杂度不一样。

而我所理解的高并发,它并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更是一种架构思维模式,它让你在面对不同的复杂情况下,从容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

但是,并不意味应用系统从诞生的那一刻,就需要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这种做法并不提倡。要知道,脱离实际情况的技术,会显得毫无价值,甚至是一种浪费的表现。

言归正传,那高并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架构思维模式,它对架构设计又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它来驱动架构演进,让我们接着往下读,慢慢去体会这其中的精髓。

性能是一种基础

在架构设计的过程中,思考固然重要,但目标更为关键。通过目标的牵引力,可以始终确保推进方向,不会脱离成功的轨道。那高并发的目标是什么,估计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性能。

没错,性能是高并发的目标之一,它不可或缺,但并不代表所有。而我将它视为是高并发的一种基础能力,它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取舍。例如:服务可用性,数据一致性等。

性能在软件研发过程中无处不在,不管是在非功能性需求中,还是在性能测试报告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那么如何来衡量它的高低呢,先来看看常用的性能指标。

在过往的面试中,如果候选人做过高并发的项目,我通常会让对方谈谈对于高并发的理解,但是能系统性地回答好此问题的人并不多,大概分成这样几类:

1、对数据化的指标没有概念:不清楚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高并发系统?分不清并发量和QPS,甚至不知道自己系统的总用户量、活跃用户量,平峰和高峰时的QPS和TPS等关键数据。

2、设计了一些方案,但是细节掌握不透彻:讲不出该方案要关注的技术点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读性能有瓶颈会引入缓存,但是忽视了缓存命中率、热点key、数据一致性等问题。

3、理解片面,把高并发设计等同于性能优化:大谈并发编程、多级缓存、异步化、水平扩容,却忽视高可用设计、服务治理和运维保障。

4、掌握大方案,却忽视最基本的东西:能讲清楚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缓存等大思路,却没意识去分析数据结构是否合理,算法是否高效,没想过从最根本的IO和计算两个维度去做细节优化。

如何理解高并发?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高并发的实践方案有哪些?

如何理解高并发?

高并发意味着大流量,需要运用技术手段抵抗流量的冲击,这些手段好比操作流量,能让流量更平稳地被系统所处理,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我们常见的高并发场景有:淘宝的双11、春运时的抢票、微博大V的热点新闻等。除了这些典型事情,每秒几十万请求的秒杀系统、每天千万级的订单系统、每天亿级日活的信息流系统等,都可以归为高并发。

很显然,上面谈到的高并发场景,并发量各不相同,那到底多大并发才算高并发呢?

1、不能只看数字,要看具体的业务场景。不能说10W QPS的秒杀是高并发,而1W
QPS的信息流就不是高并发。信息流场景涉及复杂的推荐模型和各种人工策略,它的业务逻辑可能比秒杀场景复杂10倍不止。因此,不在同一个维度,没有任何比较意义。

2、业务都是从0到1做起来的,并发量和QPS只是参考指标,最重要的是:在业务量逐渐变成原来的10倍、100倍的过程中,你是否用到了高并发的处理方法去演进你的系统,从架构设计、编码实现、甚至产品方案等维度去预防和解决高并发引起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升级硬件、加机器做水平扩展。

此外,各个高并发场景的业务特点完全不同:有读多写少的信息流场景、有读多写多的交易场景,那是否有通用的技术方案解决不同场景的高并发问题呢?

我觉得大的思路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案也可以参考,但是真正落地过程中,细节上还会有无数的坑。另外,由于软硬件环境、技术栈、以及产品逻辑都没法做到完全一致,这些都会导致同样的业务场景,就算用相同的技术方案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些坑还得一个个趟。

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先搞清楚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讨论设计方案和实践经验才有意义和针对性。

2.1 宏观目标

高并发绝不意味着只追求高性能,这是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高并发系统设计的目标有三个:高性能、高可用,以及高可扩展。

1、高性能:性能体现了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在有限的硬件投入下,提高性能意味着节省成本。同时,性能也反映了用户体验,响应时间分别是100毫秒和1秒,给用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2、高可用:表示系统可以正常服务的时间。一个全年不停机、无故障;另一个隔三差五出线上事故、宕机,用户肯定选择前者。另外,如果系统只能做到90%可用,也会大大拖累业务。

3、高扩展:表示系统的扩展能力,流量高峰时能否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容,更平稳地承接峰值流量,比如双11活动、明星离婚等热点事件。

高并发是每个程序员都渴望了解和掌握的技能。随着流量的增长,我们面临着各种技术挑战,比如接口响应超时、CPU Load 上升、GC
频繁,死锁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不断精进自我技术深度。

然而,在面对高并发,很多人对其的理解并不透彻,其实不管是后端程序员,也不管你用的是什么语言,还是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都需要对高并发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在过往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一旦看到简历中有高并发经验,尤其是那种写着擅长和精通高并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候选人,我就特别兴奋,但是结果往往是让我失望的,很少有人能全面系统性地回答关于高并发相关的问题。

类型一:高并发基本概念不清

这些简历写着高并发经验的候选人,有很大一批对高并发基本概念都是不清楚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如何衡量一个系统是高并发系统。更有甚者竟然连什么叫并发量、什么是
QPS 都不知道。一个内部系统都能说出 QPS 上万的答案。

类型二:高并发技术细节掌握弱

也确实有一部分候选人参与了高并发系统的开发,甚至也参与了一些技术方案的设计。但是他们却很难讲出高并发技术方案要关注的技术细节以及优缺点。比如我们正常在提升读数据性能场景时,引入缓存实现方案,这个都能答出来,但是你继续问缓存命中率、HotKey、数据一致性这些就不会了。

类型三:高并发缺乏体系化理解

高并发技术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全面性,而现实中很多技术人却掌握的很片面,一提到高并发就开始回答多线程并发编程技术、缓存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等,但是他们不知道在高并发系统中,如何进行系统的高可用保障方案以及如何进行运维保障等相关内容。

当然,就像灸哥一直说的,一位高并发系统设计专家从来都不是靠课本等渠道学习出来的,而是实打实被逼出来的。你想想当年灸哥在某宝直播团队,当 QPS
到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时候,如果我负责的系统服务不能扛住,那我就是
3.25,年底啥也没有。那这种情况下,你要不要对你的系统做高并发的系统重构优化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多年的高并发项目经历,会给大家一起来聊聊高并发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先一起聊聊高并发是什么?

高并发的定义

高并发是指系统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处理大量请求的能力,这里的请求包括网络请求、数据库访问请求、文件读写请求等。简单讲,就是当有大量用户同时访问你的系统时,系统能够有效处理这些请求而不出现性能下降或者系统崩溃的情况。

通俗讲,高并发就是指系统突增巨大请求流量,需要程序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高流量对你系统的冲击,让你的系统不挂,前端可以正常服务用户。像阿里的双十一、双十二、京东的六一八等促销场景,都是高并发的典型场景。

但是,对于多少的并发量才算是高并发呢?这个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确定的,业内并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数据指标来定义。

除了对应的数字以外,我们在进行高并发系统设计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考虑业务场景的复杂性和处理方式。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因此,对于高并发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追求数字,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高并发系统的目标有哪些?

高并发的目标

高并发系统的目标从系统层面看,有高性能、高可用和高扩展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需要综合在一起考虑。在追求系统高性能的同时,也要保障对应系统的高可用和高扩展。只有全面综合考虑这三个目标,才能设计出稳定、高效的高并发系统架构。

高性能

高性能是高并发系统的首要目标之一,系统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保持良好的响应速度和低延迟,以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你可以想想,同样的两个产品,你在
A 这一个下单请求需要 1min,在 B 这仅需要 10ms,你心里的感觉是如何的呢?是不是对 A 开始骂娘?甚至已经马上卸载了 A
吧?高性能的系统是能够满足用户对实时性和响应速度的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

高可用

高可用性是指系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运行,对于用户的请求都能够做出及时的响应,不会因为系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服务中断或者不可用。高可用性的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系统故障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你可以想想如果一个系统全年不宕机,另外一个系统隔三差五地来个线上事故,如果你是用户,你会怎么选择呢?

高扩展

高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在业务量增长或者流量激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或者扩展节点等简单方式就可以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表现。高扩展性的系统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灵活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以上三个目标被称为是高并发系统的宏观目标,在微观层面同样也有着对应的目标,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微观层面的目标:

性能指标

评估一个高并发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般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处理能力等,通过监控这些性能指标可以评估出系统的性能表现,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整。

QPS Queries Per Second

QPS 是衡量信息系统在一秒钟内接收到的搜索流量的一种常见度量指标,被广泛应用在任何请求-响应的系统中,称为每秒请求数。对于高并发的系统,必须要关注
QPS,这样你才能指导你的系统何时需要进行扩容。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PS
是软件测试结果的测量单位,是指每秒的事务数量,一个事务是指一个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做出响应的过程。客户端在发送请求时开始计时,收到服务器响应后结束计时,用来计算使用的时间和完成的事务个数。

QPS VS TPS

QPS 基本可以理解为类似于 TPS,但不同的是,对于一个页面的一次访问,形成一个 TPS,但一次页面请求,可能会产生多次对服务器的请求,就是说会有多个
QPS。

RT Response-time

RT 是指一个请求从开始到最后收到响应数据结果所花费的总时间,即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一个系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的数值大小直接反应了系统的快慢。

并发数

并发数是指系统同时能处理的请求数量,这个指标反应了系统的负载能力。并发意味着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处理,并发在现代编程中无处不在。

吞吐量

系统的吞吐量和处理对 CPU 的消耗、外部接口、IO 等多个因素紧密相关,单个处理请求对 CPU 消耗越高,外部系统接口、IO
速度越慢,系统的吞吐能力越低,反之越高。系统吞吐量有几个重要指标参数:QPS/TPS、并发数、响应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些指标。

某宝直播业务要求预估计算对应的各个指标。正常在进行流量估算的时候,会采用二八定律,如果每天 80% 的访问集中在 20% 的时间段里,那这个 20%
的时间就被称为峰值时间。

那峰值时间内的 QPS 粗估就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峰值时间的 QPS = (总 PV 数 * 80%)/(每天秒数 * 20%)

所需要的机器需求就可以这么来计算:

需要的机器数量 = 峰值时间的 QPS / 单台机器的 QPS

可用性指标

可用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以及系统对用户请求的响应能力。可用性指标有助于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系统的可用时间

系统的可用时间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正常运行的时间总和,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可用性 = 正常运行时间 / 系统总运行时间

高并发系统一般会要求在 99.9% 以上的可用性,甚至更高,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说的几个 9。具体的数值计算如下图所示:

可用性一天总故障时间一年总故障时间

90%2.4 H36.5 D

99%14.4 min3.65 D

99.9%1.44 min8 H

99.99%8.6 s52 min

高可用性除了主要依赖可用性这一指标以外,一般还有以下几个考量指标:

故障率

故障率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与总操作次数的比率,它可以帮助评估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以每天、每月、每季度的故障次数来衡量。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指系统在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通常以天为单位,比较长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说明系统更稳定可靠。

平均修复时间

平均修复时间是指系统从发生故障到回复正常运行所需的平均时间,比较短的平均修复时间意味着系统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行。

扩展性指标

面对激增突发的流量,不可能也来不及改造架构应对,最快的方式就是通用增加机器和扩展节点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对于业务服务集群或者基础组件来说,扩展性 =
性能提升比例 / 机器增加比例。比较理想的扩展能力就是资源增加几倍,性能提升几倍。正常高并发系统,在扩展性上的要求是维持在 70% 以上。

很多人在应对扩展性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案就是把服务设计成无状态服务,但是当流量增长 100 倍,服务快速扩容 100
倍后,你会发现你的数据库成为了瓶颈。尤其是关系数据库,比如 MySQL
的存储服务是有状态的,这往往是高扩展的技术挑战,如果架构上没有做好提前的规划,比如垂直和水平拆分等,就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迁移工作。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高扩展性一般要考虑服务集群、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负载均衡、带宽、三方服务等,当你系统的流量到达一个量级后,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扩展性的阻塞因素。

在考量系统扩展性的时候,一般实用的指标如下:

水平扩展比例

水平扩展比例是指系统增加节点或者机器后,系统性能能够线性提升的比例。比如,如果系统增加了两倍的机器,吞吐量也增加了两倍,那水平扩展比例就是
1,高并发系统一般会要求水平扩展比例尽可能趋向 1,以确保系统在增加负载时能够有效地扩展性能。

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使用效率是指系统在扩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新增资源的能力,高并发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利用新增机器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高并发系统的通用解决方案

在了解了什么是高并发、高并发的目标以及衡量的指标后,我们来一起看看高并发系统的通用解决方案都有哪些?

在设计高并发系统架构时,通用的设计方案通常就是指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两个维度。

纵向扩展

纵向扩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进行硬件升级,提升单机的硬件性能。

通过增加单台服务器的硬件资源,比如 CPU
核心数量、内存容量、磁盘速度、存储容量等方式来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临时需求,但成本很高且有上限。

第二,进行软件优化,提升单机的软件性能。

通过对系统软件进行优化来提高单台服务器的性能,比如优化算法、减少不必要的计算、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等手段,这种方式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投入,但是会对系统的架构和代码进行比较大的改动。

横向扩展

纵向扩展的目标和关注点在单台机器的维度,但是单台机器的性能总是存在上限的,所以在对高并发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重点考虑横向扩展的方式,来提高高并发的处理能力。

第一,做好集群部署。

将你的系统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通用负载均衡将用户请求均匀地分发到各个服务器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添加新的服务器或者服务节点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适用于负载均衡比较均匀的场景。

第二,使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模式。

将你的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或者组件模块,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服务器上,通过消息队列或者 RPC
的方式进行通信和协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但是也引入了新的挑战,比如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通信成本等。

第三,使用缓存技术。

使用缓存技术可以减轻数据库等服务端资源的压力,常见的包括内存缓存技术、分布式缓存技术等,通用把热点数据缓存在内存中,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读取性能和并发处理能力。

聊完高并发系统的通用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在针对“三高”分别聊聊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些可都是灸哥的经验干货,欢迎交流!

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在高并发系统,高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根据我过往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关于高性能的具体解决方案。

集群部署与负载均衡

将系统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通过负载均衡将请求均匀分发到各个服务器节点上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分担单台服务器的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整体性能。

数据库优化

针对数据库优化主要以下方面:第一,将数据库的读写操作分离,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减轻数据库的读写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读能力;第二,对频繁查询的字段添加索引,减少查询时间,合理使用联合索引,减少索引冗余和不必要的查询开销;第三,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避免全表扫描和多表联合查询,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时间和资源消耗。

使用缓存技术

缓存技术一般包括:第一,使用内存缓存技术(如
Redis、Memcached)缓存热点数据或计算结果,减少对数据库的频繁查询,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第二,使用分布式缓存(如 Redis
Cluster、Hazelcast)将缓存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并发读取和写入能力,保证缓存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异步处理

在高并发系统中,异步处理方案包括:第一,使用消息队列将耗时的业务逻辑或数据处理操作放入消息队列中,由后台任务处理器异步执行,减少用户请求的等待时间,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吞吐量;第二,使用延时任务将一些非实时的任务延迟处理,如数据统计、日志记录等,降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多级缓存策略

使用多级缓存策略,包括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和静态资源 CDN
等,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和使用场景,将数据缓存在不同的缓存层中,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和命中率。

优化网络和 IO 操作

将多个小的网络请求合并为一个大的请求,减少网络通信的次数,降低网络延迟和带宽消耗。使用异步IO技术或非阻塞IO技术,减少IO操作的等待时间,提高系统的并发读取和写入能力。

并发编程和线程池

使用多线程、协程或事件驱动等并发编程模型,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和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使用线程池来管理和复用线程资源,避免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效率和性能稳定性。

JVM 调优

针对Java应用程序,进行JVM调优,包括调整堆内存大小、垃圾回收器的选择和调优、JVM参数的优化等,以提高Java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代码逻辑优化

优化系统中频繁使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存储开销,提高系统的计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及可以将大概率阻断执行流程的判断逻辑前置、For
循环的计算逻辑优化等。

水平扩展和分布式架构

使用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或模块,每个服务运行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并通过消息队列或RPC进行通信和协作。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实现分布式处理和并行计算。

限流方案

根据业务场景考虑是否可以限流,包括从前端开始限流、Nginx 接入层限流、服务端服务限流等。

预计算和预热

针对一些计算量较大或者访问频率较高的数据,可以提前进行计算或者加载到缓存中,减少用户请求时的计算时间和等待时间。

池化技术

各种池化技术的使用以及池大小的优化配置,比如 HTTP 请求池、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Redis 连接池等。

以上这些解决方案均来自于日常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优化,多种方案的结合使用,同时综合考虑负载情况、资源利用率、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益等因素,以实现高性能的高并发系统。

高可用的解决方案

在高并发系统中,系统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和业务连续性。为了确保系统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高可用的解决方案。

负载均衡器

使用负载均衡器将流量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上,以实现请求的均衡分布和减轻单点故障的压力。当某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负载均衡器可以自动将流量重定向到其他可用的服务器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容灾备份

部署容灾备份系统,将系统的数据和服务备份到不同的地理位置或者数据中心。当主要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备份系统,确保系统的持续可用性。

故障转移和主备切换

在系统中设置故障检测机制,及时发现服务器或服务的故障,并实施故障转移和主备切换。例如,可以使用心跳检测来监控服务器的健康状态,当服务器宕机或服务异常时,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器或备用服务。

服务治理

使用服务治理框架来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服务实例,包括注册发现、健康检查、负载均衡、故障恢复等功能。通过服务治理框架,可以实现对服务实例的动态管理和调度,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

接口超时和重试策略

在系统的接口层设置超时时间和重试策略,对于长时间未响应的请求进行超时处理,并自动进行重试。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单个请求的超时或失败导致系统整体的不可用。

降级和熔断

当系统出现异常或负载过高时,可以通过降级和熔断来保护核心服务,牺牲非核心服务或者关闭部分功能,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可以暂时关闭某些功能模块或者限制用户访问速度,以减轻系统的压力。

限流和队列缓冲

对系统的流量进行限制和缓冲,防止突发流量导致系统崩溃或者雪崩。可以通过限流算法和消息队列来控制请求的处理速度,以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

灰度发布和回滚策略

采用灰度发布的方式逐步更新系统版本,先在少量用户或服务器上进行测试,再逐步扩大范围,以减少系统更新对整体运行的影响。同时,设置回滚策略,当新版本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回滚到上一个稳定版本,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监控和报警

部署监控和报警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并设置预警规则和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故障和问题,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灾备演练

类似当前的“混沌工程”,对系统进行一些破坏性手段,观察局部故障是否会引起可用性问题。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结合使用,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在设计和实现高可用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容错能力、故障恢复能力、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高扩展的解决方案

在高并发系统中,要求确保系统在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请求时,能够灵活地扩展资源,以满足需求并保持稳定性。

分层架构设计

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如前端、应用服务器、缓存层、数据库等,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需要独立进行扩展。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无状态服务设计

将系统设计成无状态的服务架构,使得每个请求都可以独立处理,而不依赖于之前的状态信息。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水平扩展,通过增加服务器节点来处理更多的请求,而无需考虑状态同步和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服务集群化

将相同类型的服务部署在一个集群中,并通过负载均衡器来分发请求,实现服务的水平扩展。通过增加集群中的节点数量,可以线性地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用户请求。

数据库的分库分表

对数据库进行分库分表设计,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散存储在多个数据库实例和数据表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单个数据库的负载压力,并提高数据的读写并发性能。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库分片技术实现数据的水平扩展,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

缓存技术应用

使用缓存技术来减轻数据库的压力,提高系统的读取性能和响应速度。可以将热门数据和频繁访问的数据缓存到内存中,减少数据库的访问次数。同时,采用分布式缓存技术,将缓存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节点上,以提高缓存的容量和可扩展性。

消息队列应用

引入消息队列系统来实现异步处理和削峰填谷,将请求和任务进行解耦,并通过消息队列进行缓冲和调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平滑系统的负载波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高并发系统的设计方案虽然有通用的解决方案,以及文中针对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的对应解决方案,这些在你涉及高并发系统时,总体的设计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基本都是类似的。但是对应到你具体的业务场景中,落地方案是肯定会存在差异的。作为架构师的你,要千万记住架构设计的三原则:简单、合适和演进。这里对三原则就不做过多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架构系统文章。

高并发编程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布式: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可以独立处理请求,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并发能力。

2、异步编程:通过异步编程可以让线程不必等待某些操作的结果就可以继续执行,从而提高并发能力。

3、非阻塞编程:非阻塞编程可以让线程不必等待某些操作的结果,而是继续执行其他任务,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4、缓存优化:通过缓存可以减少对后端系统的访问,从而降低系统的负载,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

5、负载均衡:通过负载均衡可以将请求分发到多个处理节点上,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并发能力。

6、无状态服务:无状态服务可以减少服务器对客户端的状态管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

7、消息队列:通过消息队列可以将任务异步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

随着当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业务的不断变化,我们还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高并发系统架构设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实现高并发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