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自给率到70

2023-06-13

由于国内汽车制造商相对于全球市场而言规模相对较小,在面对国际级的供应链紧张情况时,他们通常能够较为灵活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采购策略与需求管理。因此,相比于跨国汽车品牌可能遇到的芯片短缺危机,国产汽车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的感受并不那么显著。这主要归因于其国内生产及销售的重点,使得它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仅需应对本地市场的芯片供应情况,从而相对减轻了全球性芯片短缺的影响。

此外,部分国产车厂通过与本土半导体企业建立合作,不仅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还推动了自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芯片的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减少了因全球芯片短缺导致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面对当前的芯片供应挑战时,国产汽车企业通过灵活的市场策略、本土供应链建设以及与半导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地减轻了芯片短缺带来的冲击,从而得以相对平稳地应对这一难题。

中国芯片自给率到70 (https://ic.work/) 国产动态 第1张

全球汽车行业正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半导体危机,其中ESP和ECU芯片的供应瓶颈尤为突出。这些关键部件在德国大众汽车系列中广泛应用,导致其生产体系遭受重创,日本品牌同样深受影响。

同样地,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自产汽车芯片的比例低至个位数,即仅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高达90%以上的国产汽车严重依赖于进口芯片,这一高度依赖性无疑对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重大威胁。

中国芯片自给率到70 (https://ic.work/) 国产动态 第2张

中国芯片自给率到70 (https://ic.work/) 国产动态 第3张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深化与演进,对于核心部件——汽车芯片的设计能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汽车工业与芯片制造两个领域亟需携手合作,共同把握这一关键性的创新窗口期。

为了应对这一需求,加大投资于国内汽车芯片的研发、生产和封装测试环节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此举旨在满足并推动国产汽车芯片的持续供应,以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逐步建立自给自足的能力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实现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并非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目标,这一过程需要经历大约五至七年的时间跨度。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从设计、研发到生产与测试的完整生态链,从而形成稳固且高效的国产芯片供应体系,将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