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视智造助力高校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课程落地

2025-04-19

人工智能浪潮下,机器视觉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对培养新型创新人才意义重大。但当前该类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依赖传统教材,未及时整合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领域新兴知识,与学科前沿脱节,影响学生职业竞争力;

教学方式单一,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机械讲解理论,忽视示例与实际案例,且过于侧重理论,轻视编程与实操能力培养;

学生编程能力缺乏,专业培养方案重传统课程,忽略编程技能,导致学生面对机器视觉复杂算法时无从下手,亟待改革。

为符合国家教育部门推动实验实训与日常教学结合的要求,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机器视觉类课程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需加入更多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

那么高校应当如何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将实验实训快速落地呢?本期案例速递,邀请了3所高校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天津工业大学

引入维视智造8500+真实案例

“真题实做”助力科研

为满足提升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需求,天津工业大学联合维视教育,打造了综合的机器视觉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包含AI 视觉、AGV 物流、动捕视觉等模块,覆盖机器视觉多应用场景,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在建设方案上,充分考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性,和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应用需求,配备了维视教育MV-AI1000-VB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创新实验平台,通过EII 平台及 OpenVINO 深度学习推理加速软件,结合 OpenCV、Python 等开发环境,支持从基础图像处理到复杂 AI 算法的全流程教学。

也可借助维视智造的8500 + 真实工业案例,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 "真题真做" 机会,为跨学科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了算法和应用结合的问题。

实验室落成后,师生可利用平台开展实际工程应用相关的科研实验,在本科教学中,学院也可借此培养学生算法实践能力。授课老师和参与科研的学生对平台提供的科研验证模块十分满意,认为其为项目应用和科研验证提供了稳定的帮助。

贺州学院

还原真实工业场景

培养学生实操就业能力

贺州学院地处广西贺州,当地珠宝、农业等特色产业正在整合 5G 通信、农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模块快速发展。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贺州学院全力打造 "5G + 人工智能未来工场",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因此,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紧扣当地产业需求,以提高实操能力,促进就业为根本目标。

在维视教育的实验室建设方案中,项目配备 25 套MV-VS1000-AI人工智能教学平台、1 套 MV-AI2000-VB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创新实验平台及 2 套MV-MVKB机器视觉方案集成套件箱,配套系统化师资培训体系,形成"教学 - 实训 - 科研" 一体化培养链条。

其中,MV-VS1000-AI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融合先进 AI 算法,支撑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MV-AI2000-VB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创新实验平台满足复杂场景实训需求,助力学生掌握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机器视觉套件箱则为珠宝检测、农业病虫害识别等特色应用提供实践载体。

湖北某高校

AI+机器视觉

助力自动化专业人才技能跃迁

为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某高校自动化专业结合"人工智能+" 微方向建设需求,聚焦机器视觉特色发展,与维视教育一同打造了集教学实验、科研创新于一体的专业实验室,为本科生构建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培养平台,适配智能分选、缺陷检测等工程化场景实训,形成 "教学实验 - 课程设计 - 科研创新" 的闭环培养模式。

实验室配备多台MV-VS1000机器视觉算法研究实验平台、MV-VS1200S-VB综合性机器视觉应用实验平台,以及MV-VIS200智能视觉分选实验平台、MV-MVKB机器视觉方案集成套件箱等维视教育设备,覆盖基础图像处理、智能算法开发、工业视觉应用等全场景。同步提供 7 天现场安装调试培训及课题申报指导,助力教师团队快速掌握设备应用与课程开发技巧。

实验室落地后成效显著,已成为湖北省内规模最大、设备品类最全的机器视觉教学实验室。不仅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千余名本科生提供了常态化实践平台,更通过设备的系统性覆盖,助力学院在智能装备检测、工业视觉识别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培养 "懂算法、会应用、能创新" 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