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晶圆代工产业展望:产能仍将吃紧,3nm工艺争夺成新看点

2021-12-08

近期,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报告指出,晶圆代工业已连续九个季度打破历史纪录。得益于笔记本电脑、网络通讯设备、汽车以及物联网等领域需求持续高涨,并在终端用户积极备货的催化下,业界普遍对其2022年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全球排名第三的晶圆代工厂——联电公司宣布,计划启动新一轮的涨价行动,这标志着在本年度内的第三次价格上调举措。据消息来源披露,此次涨价策略主要针对占据联电营收三分之一以上的三大北美客户群体,预计涨幅将在8%至12%之间。这一调整将从2022年的首月即元月份起正式执行。

此番调价行动不仅反映了当前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供需格局变化,同时也彰显了联电作为行业领导者在应对市场挑战时的果断策略。通过此次涨价,联电旨在优化其成本结构、平衡业务增长与利润空间,并进一步巩固与北美关键客户间的合作关系。此举预示着面对持续增长的需求和供应链紧张状况,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采取积极措施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营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涨价计划的实施,将对相关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终端消费市场的多个环节。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联电此次策略调整不仅关系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预示了半导体行业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多不确定性与挑战。

总之,联电此次涨价行动展现了其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领域重要角色的专业判断和市场洞察力,通过前瞻性地调整业务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同时也将对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值得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与讨论。

进一步深入探讨联电涨价事件的影响及其对半导体供应链的潜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前市场背景下所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此次调整不仅仅是单一公司的业务策略变动,更是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之一,预示着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多变局和机遇。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得益于5G、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电子行业的需求激增,半导体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增长周期。这一增长态势直接导致了晶圆代工产能持续紧张,供需失衡的局面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晶圆代工业企业拥有了上调价格的强大支撑力。业界普遍持乐观态度,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晶圆代工业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稳健的市场表现。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领域的前景被寄予厚望。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数据披露,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上,第三季度产值达到了创纪录的272.8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了11.8%,连续九个季度刷新历史峰值。其中,台积电在苹果公司发布全新iPhone系列的带动下,第三季度的营收攀升至148.8亿美元,稳固其全球晶圆代工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头羊地位。紧随其后的是三星电子,受益于产品线优化和市场需求增长,其季度营收环比提升11%,达到48.1亿美元。

至于中国企业在这一季度的表现也颇为亮眼:中芯国际凭借PMIC、Wi-Fi、MCU、RF等稳定的产品需求,实现了14.2亿美元的营收成绩,成功跻身全球晶圆代工企业前五之列。整体而言,该季度展示了全球晶圆代工业的强劲增长态势和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角色。

2022晶圆代工产业展望:产能仍将吃紧,3nm工艺争夺成新看点 (https://ic.work/) 推荐 第1张

市场的商品价值提升,体现了其内在的供需动态平衡。业内的预测显示,未来的委托生产活动将延续紧张态势,尤其是预期中的下一年度前半段,市场格局和形势已经明晰可见。

在最近举行的第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强调了对于2022年晶圆代工产能紧俏状况的坚持观点。他深入分析了因新冠疫情所引发的供应链短期内的失衡问题,并预计这一现象将使得供应链持续维持较高的库存状态。即便短期波动难以预测,魏哲家坚信台积电的技术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先进制程与特殊制程领域,将持续吸引强劲的需求。

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指出,虽然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所减弱,然而,汽车电子与5G及各类网络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芯片需求依然强劲,远超当前供应能力,他坚信2022年整体晶片代工市场仍有光明前景。对此,黄崇仁进一步解释道,尽管显示驱动器等特定IC的市场需求正出现放缓迹象,但其他许多类型的集成电路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压力。其中,汽车芯片、5G等高阶网络处理器的短缺情况预计将持续至明年度。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所发布的最新报告,在连续两年深陷芯片荒的背景下,全球各大晶圆代工厂已宣布扩建其产能布局,并预计在2022年逐步释放新增产能,重点聚焦于40nm及28nm制程领域。这标志着当前极度紧张的半导体供应局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增产能的实际产出贡献主要将在2022年下半年显现,这一时间点恰好与传统旺季相重叠。考虑到供应链企业在年底节庆前的传统备货需求激增,此次产能释放的正面影响可能在短期内显得相对有限。

尽管部分采用40/28纳米制造技术的元件可能在短期内略显缓解迹象,然而,在以8英寸晶圆厂为核心的0.1微米级工艺领域及12英寸生产线主导的1X纳米级别制程中,产能提升的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在将来,我们仍有可能面临供应不足的局面。

在2022年的晶圆代工业界,产能配置依然呈现微妙的紧绷状态,尽管某些组件供应有望得到缓解,然而,短货与长货的问题仍然会持续对各类最终产品的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在近期举办的晶圆代工论坛上,三星电子总裁兼代工业务负责人Siyoung Choi先生自豪地宣布,公司计划于二零二二年年中启动首波基于3纳米制程的芯片制造,并预期在次一年即二零二三年,推出先进的第二代3纳米芯片。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三星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与雄心壮志的展现。

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三星电子正全力推进采用MBCFET晶体管结构的3纳米GAA工艺,此创新标志着对现有5纳米工艺的突破性升级。相较于前代技术,3纳米GAA工艺在面积缩减、性能增强及功耗降低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面积减少了惊人的35%,性能提升了30%,而能效比则提高了令人瞩目的50%。

Siyoung Choi对此表示:“我们致力于提升整体产能,并引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同时,我们也正在不断探索和扩大硅片规模,以确保持续创新和技术的先进性。”三星曾计划在今年实现这一技术的量产目标,但转向全新制造工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超出了预期,导致了生产计划的暂时延迟。

然而,尽管面临挑战并调整了时间表,三星依然保持其领先地位。他们的最新生产计划仍然领先于台积电等竞争对手,充分展现了对技术创新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坚定承诺。

在半导体产业的前沿,三星与台积电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面向未来的2纳米制程技术上。据报道,三星电子已经规划了于2025年推出基于多桥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2纳米工艺生产线。而业界消息显示,尽管台积电在该领域同样积极布局,其全面量产2纳米工艺的时间点则预计会落在大约2025至2026年间。这段描述旨在描绘两家科技巨头在2纳米制程技术研发上的激烈角逐与时间线的差异。

在本月早些时候,三星、IBM与英特尔携手签署了一份开创性的联合开发协议,旨在共同攻克并推进2纳米制造工艺的研发前沿。仅数周后,IBM便领先业界,率先公布了其全球首个突破性2纳米制程技术。这一壮举实现了在单一平方毫米区域内集成多达3.33亿个晶体管的奇迹,显著超越了此前三星所采用的5纳米工艺,在此领域内每平方毫米最多可集成本仅约1.27亿个晶体管。IBM此举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芯片性能指标,而且开创了半导体技术的新纪元。

随着5G、高性能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业界对高度先进的工艺需求日益攀升。站在前沿的三星和台积电等企业,都将3/2纳米作为下一代技术节点的焦点,寄予厚望。

据半导体领域的权威专家莫大康先生指出,尽管当前阶段2纳米仍处于研发探索之中,其具体的工艺性能指标尚待明确界定。因此,对其是否构成一个革新性重大节点,目前尚需审慎评估和观察。然而,根据台积电公开的3纳米工艺细节显示,相比于5纳米技术节点,该系列晶体管密度已实现显著提升,达到每平方毫米2.5亿个,同时功耗降低了约25%至30%,功能性能提升了10%至15%。

可以预见,在即将推出的2纳米技术节点上,预计将会实现更卓越的性能表现,以及更低的能量消耗。市场对这一革命性进步的需求已显而易见,并且将推动行业持续创新与突破。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