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一种用于脑肿瘤靶向的超小型仿生纳米囊泡呢?

2024-01-18

血脑屏障(BBB)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守卫,也是治疗脑肿瘤等脑部疾病的巨大障碍。细胞膜衍生的纳米药物是有望实现血脑屏障穿透和脑病灶靶向的药物载体。然而,此类纳米药物精确尺寸控制的挑战严重限制了其在脑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
鉴于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张鹏飞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姚舒怀教授开发了一种微流控混合平台,克服了细胞膜纳米药物制备中的尺寸控制限制,能够制造出巨噬细胞质膜衍生的尺寸小于100 nm的囊泡(纳米级巨噬细胞囊泡,NWV),并且其颗粒尺寸和成分具有精确的可控性和可调性。相关研究成果以“Microfluidics-Prepared Ultra-small Biomimetic Nanovesicles for Brain Tumor Targeting”为题发表在Advanced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
如何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一种用于脑肿瘤靶向的超小型仿生纳米囊泡呢? (https://ic.work/) 医疗电子 第1张
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尺寸超过100 nm巨噬细胞膜囊泡(通用巨噬细胞膜囊泡,GMV)相比,纳米级巨噬细胞囊泡具有较小的尺寸分布(多分散性指数,PDI = 0.27)和较高的载药率(载吲哚菁绿(ICG)的纳米级巨噬细胞囊泡可达89%),并且通过一步法即可实现。吲哚菁绿作为一种亲水模型药物,可以通过该微流控混合器以极高的封装率加载到囊泡(NMVs@ICG)中,且不会显着增加纳米药物尺寸。此外,这种纳米级巨噬细胞囊泡表现出快速(注射后1小时内)和增强的跨血脑屏障原位胶质瘤靶向性(增强高达78%)。
如何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一种用于脑肿瘤靶向的超小型仿生纳米囊泡呢? (https://ic.work/) 医疗电子 第2张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工作首次证明了这种超小型仿生纳米药物在原位神经胶质瘤治疗诊断中的巨大潜力,突出了微流控混合平台在为细胞膜纳米药物制备提供灵活、精确和稳定的过程控制方面的优势,这一发展可能会加速仿生纳米药物在脑肿瘤和其他脑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步和产业转型。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