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芯片产业发展主动权?倪光南:可适当聚焦RISC-V架构

2021-12-21

于12月20日举行的二零二一年第十六届"中国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会议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倪光南莅临现场,并作了一番核心议题的讲演。

如何掌握芯片产业发展主动权?倪光南:可适当聚焦RISC-V架构 (https://ic.work/) 推荐 第1张

根据倪光南院士的观点,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多款处理器架构共存的局面,可能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他对 RISC-V 开源架构持有乐观态度,坚信这一架构能够为中国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开辟崭新的发展机遇。

倪光南先生洞见深刻,强调了中央处理器架构在芯片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广泛影响力。不仅体现在CPU性能层面,更在于其对人才培养、设计工具、IP库构建、应用生态乃至生产测试封装等各个环节的深远影响。当前,集成了微处理器的系统级芯片产品占比显著提升至10%以上,这充分表明芯片架构对于整个产业格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预示着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变革将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过数载不懈努力与创新突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展现出熠熠生辉的成就。倪光南先生指出,在市场舞台上,国产处理器设计已涌现出多家代表性企业,例如飞腾、华为等卓越先驱。

然而,从长远视角审视,主流CPU架构如x86及Arm系列仍旧掌握在国际公司手中,展现出强大的垄断力量。这种局面揭示了一个关键挑战:多样化的CPU架构虽然能提供一定灵活性,但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格局,芯片产业整体可能仍将面临技术自主性的局限与依赖。

由此观之,实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与自主可控,需从根本上解决关键技术的垄断问题,并推动自主研发能力的持续增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长远发展,更是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寻求独立自主、创新引领的战略抉择。

根据倪光南先生的洞察与建议,国家应明智地专注于RISC-V架构以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此举不仅可助力实现芯片产业的迅速壮大,还能有效避免因依赖于外国垄断架构而可能产生的制约因素。通过这一策略,我们能够牢牢掌握芯片业发展的主导权,确保在技术领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在2010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部门创制的RISC-V架构,以开源策略引领风骚,为广大开发者提供了自由、无成本的平台,其允许用户随心所欲地设计、开发中央处理器,并享有扩展指令集、自定义知识产权的权利。此架构给予使用者灵活选择公开发布、商业化销售、变更许可协议或全然闭源应用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主导该开源社区运作的RISC-V基金会已迁址至瑞士,同时,与中国的清华大学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工作正由David Patterson教授在深圳积极推进。

考虑到RISC-V架构采纳了开放源代码的模式,并非倚重巨额资金投入,而是集中在构建技术战略方向,有效组织与激活开源社区、汇聚及培养开源专业人才,并实施恰当的政策扶持措施上,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强大的国家体制之便,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广阔市场优势。

基于此背景,倪光华教授兴奋地指出,在全球开源社区的舞台上,中国的科技专家已成功组建并领导了若干关键性的开源组织,如OpenEuler与OpenHarmony等。这不仅彰显出中国在开源领域的创新步伐正在加速推进,并且正由原先的开源大国角色,逐渐转型为引领全球的开源强国。

在此契机之下,我们正携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多所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联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共同策划成立RISC-V生态专项基金。此举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以期迅速激发并推动RISC-V开源芯片在中国的发展动能,并使之成为构筑我国信息技术体系的坚固基石。

我们寄望借此契机,不仅能在促进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为全球开源社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创新地位与影响力。

在携手全球社群,齐心迎接开源芯片时代的浪潮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开源机制的优势,携手推动开源生态的繁荣,共同努力编织出一个惠及全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正如倪光南所言,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之旅,更是构建一个共享、合作与共赢的未来蓝图的重要实践。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